老文物獲新生命 烏來泰博館館藏文物修復過程大公開


【新北市訊】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典藏將近300件文物瑰寶,保存烏來區珍貴的歷史文物和獨有的文化資產,館內典藏的文物經過時間的流逝,部分出現破損劣化現象,烏來泰博館因應不同材質與類型迄今已修復完成10件典藏文物,重建文物的歲月光景及文化脈絡,並延續文物的生命價值。

 

不過,藏品的修復作業並非想像中容易,首先,需收集每一文物基本資料及狀況檢視,並量身制定專屬修復方案,目前烏來泰博館修復完成之10件典藏文物,包括:泰雅族男子頭冠、泰雅族男子藤帽、泰雅族女子肩掛式背負袋、籐背簍、煙斗、童玩鼓、腦鼎及醫用聽診器等,經修復師一一檢視文物狀況後,其中因腦鼎及醫用聽診器受損較嚴重,共耗時約半年,以專業修復技術與材料修復,重現文物嶄新面貌。

 

這兩項文物中,醫用聽診器是來自過去居住於烏來的漢族-高茂源先生與其母親高蔡市女士所藏,高女士在1910年獲保送進入臺大醫院附設助產婦科就讀後是臺灣第一批受正規教育的助產婦,婚後隨夫定居烏來,對需要助產的婦女,皆盡己所能協助接生,因而受到大家的尊敬,烏來當地泰雅族人為感謝其恩惠,常將珍貴的泰雅織品及生活器物,作為回饋禮答謝她,這份文物可說是跨族群相互協助的最好證明,因而更顯珍貴。而因醫用聽診器的材質為樛膠、塑膠,出現乳膠軟管老化、氧化造成表面發黏,結構變軟,經過文物修復師巧手,將它修復到能夠恢復功能性。

 

另一重要文物-腦鼎,存在著樟香的記憶,過去烏來曾是全台樟腦油產業最豐之地之一,腦鼎就是用來熬製樟腦的大鍋,材質為鑄鐵,表面突起物是當時使用時殘留的樟腦和鐵質的混合物,是重要的歷史痕跡,後續經過文物修復師運用專業材料及修復技術處理,塗佈保護層,以保留表面使用痕跡,減緩腐蝕進程,並建立簡易支架供穩定支撐,重現烏來歷史流轉的記憶與印記。

 

新北市原民局長Siku Yaway林瑋茜表示,烏來泰博館重要任務為蒐藏、保存、維護及展示文物,這次的修復工作重點在活化文物,重新賦予老文物新生命,每一件典藏文物,都有自己獨有的生命故事,包括古董聽診器接生過無數的小生命,熬製樟腦的鍋鼎則歷經時代的流轉,象徵著一段屬於在地的記憶,透過專業的典藏及整飭修復珍貴的時光碎片,實踐文化保存,期望共同延續烏來泰雅族人的生命故事與歷史,將無形的歷史記憶代代述說下去。

 

專業修復師檢視文物狀況,醫用聽診器受損較嚴重。(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專業修復師檢視文物狀況,醫用聽診器受損較嚴重。(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醫用聽診器材質為樛膠、塑膠,乳膠軟管老化、氧化造成表面發黏,結構變軟(左圖),將其修復到恢復功能性(右圖)。(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醫用聽診器材質為樛膠、塑膠,乳膠軟管老化、氧化造成表面發黏,

結構變軟(左圖),將其修復到恢復功能性(右圖)。(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使用加固劑對腦鼎現存的結塊進行加固,加強其與表面的連結力。(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使用加固劑對腦鼎現存的結塊進行加固,加強其與表面的連結力。(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塗佈保護層以保留腦鼎表面使用痕跡,減緩腐蝕進程。(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塗佈保護層以保留腦鼎表面使用痕跡,減緩腐蝕進程。(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於腦鼎下方建立簡易支架供穩定支撐。(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於腦鼎下方建立簡易支架供穩定支撐。(圖/新北市政府原民局提供)

 

【返回】